第一百四九章_闲散宗室八卦日常
笔趣阁 > 闲散宗室八卦日常 > 第一百四九章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一百四九章

  送走这个不受欢迎的客人,室内一片沉寂。

  秦先生强打着精神让人进来收拾屋子,并且做好了随时有人来找的准备。

  现在这事越闹越大,想来不容易善了,如果要传人上堂作证,他肯定是跑不掉的。

  沈知澜开始觉得京城的风向有些古怪,最明显的表现就是,有一波又一波的犯人被押送到京城来,统统关进了天牢里。

  这些人是犯了什么罪啊?沈知澜暗想,就算是犯错,也很少见这样的,数量很大,估计天牢都住不下吧?

  在他心心念念时,顺天府的差役再次上门,请他和沈齐过堂,沈齐先是一惊,随即想起冷知识,要求宗人府的手令才行。

  他可不想二进宫啊。

  话音未落,宗令从差役后面转出来,示意他们照办就是。

  宗令都出面了,想必是大事。沈知澜悄悄靠近,扯了扯宗令的袖子想要得到一点提示。宗令摸了摸他的头发以示安慰。

  虽是大事,但对于沈家人来讲,并不危险。

  得到安慰的沈知澜稍稍放心,跟着宗令一起离开,结果马车没有去顺天府,反而越走越远,调转去了刑部。

  他下车是还看到懵懂的沈葵,谈尚书陪同在侧,沈潭一脸懵逼跟沈岩站在一起,连沈子讯都来了,旁边站了另外一个他不认识的男子。

  沈知澜刚想跟沈葵打招呼,宗令扭转他的身体,拒绝了他们聚头。

  他愣愣抬头看宗令,只见宗令一脸严肃,示意他不能让四人有交谈的机会。

  好吧好吧,宗令至少不会害他,沈知澜乖乖转头,随后连沈齐都跟他分开了,分别进了不同的内室。

  内室有刑部的右侍郎正在等候,宗令这才开口说话,“好好回答问题,一五一十的不要隐瞒,我就这儿等着。”

  什么问题?

  右侍郎一开口,他终于知道是什么问题,原来就是当初的中毒案子。

  他转头看宗令,宗令鼓励的望着他。沈知澜回忆自己在整个案子里有没有做过出格的举动,好像没有?那他怕什么?一边回忆着之前发生的事情,他一边缓缓说来。

  同时,其余三个房间内,沈葵沈潭沈子讯都在诉说自己在本案里做过的事情的,但是他们不约而同忽略了沈子讯出的馊主意,冒充受害人家属。

  不过他们不说,刑部尚书也早就问了出去,暂且不提。

  风起于萍末,一桩震惊朝野,牵连超过上百人的案子,就是起于这样一个简单的下午。

  沈知澜差不多主动倒豆子说完了,右侍郎又反复追问细节,颠三倒四问了几次,他的回答都无误后,才把证词收集好,并另外三人的证词一起交上去。

  大堂内,刑部尚书,大理寺卿,都察院左都御史赫然在列,而高位上,还有更高位的坐在堂前,把所有证词都翻看过,转手交给另外三位,托着下巴问:“诸位爱卿怎么看?”

  刑

  部尚书心想能怎么看?用眼睛看呗!只是.......一桩大案出自于几个孩子的疑心和不甘心,着实有点讽刺。

  蚂蚁搬倒象,大概就是这样了。

  大理寺卿看过证词,也相信属下的查问能力,再不信也只能信了。

  左都御史同样如此,证据摆在眼前,只能信。

  这桩答案起源于非常小,某天沈齐买了本地特产送给朋友,牵扯进了中毒案子,虽被释放,但其子觉得事出蹊跷,一直留心。几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少年凑头,什么都敢干,又有沈葵跟茂王的关系,查问到了作坊内的异样,再有秦先生助力查案,

  顺天府尹派了人去查问,一路困难重重,阻扰非常。

  这个时候刑部尚书已经留神到这桩案子,一件简单的中毒案死了这么多人,还进展缓慢,自然是有人阻挠的缘故,他本以为是茂王起了别的心思,磨拳霍霍准备找茂王的把柄,却不想一番蹲守,蹲到了茂州指挥使头上,前杨相的幼子。

  茂州虽无江南的繁华,倒也算得上不错的属地,又有前头指挥使打下的基础,只要按部就班干活,萧规曹随,任期满时怎么都能混上一个评价中等,可惜他能力不够,识人不清,上任时或许还有踌躇满志,过了三月就泄了气。

  干活多累,躺着多幸福?于是手下人偷工减料,采购到有毒的香料还用了,发展的理所应当,甚至整个作坊没有一个人发现,直到隔壁县城有人吃了有毒的百珍鸡,当即身亡。

  杨指挥使吓坏了,只觉得刁民为啥要选他来讹诈?死就死了,赔钱就是,还想怎么办?可惜死了家人的那户人家不肯罢休,言之凿凿说要一路告上去,直到得到一个公道。于是杨指挥使一不做二休,灭了人家满门。

  然后又出现了第二户,第三户中毒的人家,杨指挥使才发现他管理的作坊,果然出了问题,着急忙乱的去找亲爹出主意,擦屁股。

  刑部尚书的证词看到这里,心内重重打了个标记,孩子教不好,带累全家!但凡杨指挥使的脑瓜子还有点智商,也该知道这种事情做不得,越做越乱,现在硬是把全家人都带累了。

  他继续看证词,等到前杨相赶到时,已经有二十多户人家中毒告上衙门了,前杨相一边命人回收百珍鸡,一边安抚那些受害者家属,抚以重金,消弭此事的影响。

  顺着百珍鸡的销售路线,找到货物的流向,前杨相的脚步紧随,直到最后剩下的京城内。

  他出重金回购了一部分,但仍然有一部分货物卖到各处小店,流入百姓家中。

  于是,这才有了沈齐送礼的故事。

  刑部尚书合拢证词,现下他已经理清整个经过,杨指挥使肯定是跑不了丢官处罚,而前杨相同样也是。

  尚书还记得杨相,曾经也是个年富力强,锐意进取的好官,从杨相身上,他学到不少。原来舐犊之情真能蒙蔽人的眼睛,让

  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他做出如此昏庸愚昧的事情来。

  上首的皇帝等到大臣都看完证词,出声询问:“按例,这二人该如何惩

  罚?”

  刑部尚书答:伤人者死,伤而未死者,绞刑。中毒一案,本身主犯是作坊里的管事,但是杨玉事后未曾悔改,蓄意杀人满门,同样是死刑。杨相教子不善,纵子行凶,流放三千里。?『来。看最新章节。完整章节』”

  皇帝冷笑一声,“暂且记下。”

  刑部尚书想,前杨相毕竟劳苦功高,曾是皇上登基后第一任丞相,没有功劳也有苦劳,皇帝大约是想网开一面?

  没等他想完,皇帝又重新扔出几分证词,“这些是御驾卫查探到的证据,诸位再观。”

  刑部尚书结过证词后,一目十行扫过去,差点卧槽出口,杨相这是吃了雄心豹子胆吧?卖官鬻爵的事情都敢做?就是长了十个脑袋也不够砍啊!

  怪不得皇帝会气成那样!

  内室,沈知澜讲完全部经过后,再次扯着宗令的袖子,他是既糊涂又猜到几分,恐怕他是牵扯进了一桩大案子,到底有多大,没底啊。

  宗令犹豫,也不清楚该不该说,此事自然跟沈知澜无关,但能不能告知他,还是要问过上头才好。

  他派人去请示了皇帝,等到允许后,这才简略说起整件事情的经过。

  前杨相在丞相这个位置待了二十年,门生故旧无数,兼之他致仕后开了家书院,可以说大半官员都能跟他扯上关系。

  他如果想要串联什么,轻而易举。利用这样的优势,前杨相暗中买卖低层官职,影响中层官员的选拔,推举高层官员上位,“事业”干的风风火火。

  或许有人暗暗觉得自己从中得利,笑的合不拢嘴吧。但遇上这次的“中毒案”,他们才知道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,出来混总归要还的。杨相握着他们买官的把柄,只要透出一点点,他们就只能乖乖俯首帖耳,唯命是从。

  这种行径跟捅了马蜂窝也差不离了,皇帝能忍这个?刑部尚书几乎是立刻开动回忆思考,自己没干这种事吧?自己的亲友也没干这种事吧?牵扯进风暴里,沾上一点都足够粉身碎骨。

  刑部尚书拼命回忆时,皇帝正在积攒怒气条,眼看就要蓄满。

  好好好,这么玩是吧?

  皇帝看过“八王之乱”的资料,当时中央和地方都乱成一团,各自为政,几乎组织不起一点反抗力量。中枢混乱是因为那几个煞笔,那地方混乱是凭什么?

  原来是因为这群酒囊饭袋,混吃等吃!艹!一想到有人白领他的俸禄不干活,遇到一点冲击就带着全城投降,皇帝就气炸了。

  撤职,统统撤职!查办,统统查办!丢到荒原里种辣椒去!

  内室散发着沉闷的气息,没人敢在这时候去撩虎须。

  火还是要当面发出去还好,对着没犯错的属下发没意思,皇帝继续积攒怒气条,吩咐三部抽调人手,跟吏部的人手一起出发,根据杨相提供的名单,挨个审核官员是否合格,不合格就按例查办,找副手顶上,合格的暂且留着,根据政绩来决定处罚。

  这一波大换血,又会波及到多

  少人。

  几位官员正在思考后续该怎么处理,突然听到外面传来吵闹声,差役阻拦的动静,还有尖利的声音。

  什么人敢在这个关头吵闹?怕不要命了?刑部尚书见到皇上微微皱眉,忙自告奋勇要出去处理此事。

  出门后看到几个差役正拼命拦着一个半大孩子,宗令站在后面努力喊着,这么多人就是拦不住一个孩子。

  而被他们拦住的半大孩子双目赤红,也不知道哪儿来的蛮力,一抬手把差役推倒了。差役又不敢动刀,只能组成人墙拦住。

  宗令在后面一叠声的劝,孩子充耳不闻,只是问着:“杨玉在哪儿?他在哪儿?”

  刑部尚书走过来打算阻止,没想到那孩子一个瞪视,竟让尚书惊的停下脚步。

  这种气势,好惊人!就算是久经沉浮的尚书也吃了一吓,只觉对面是一头猛虎,正择人欲噬,谁敢来,绝不宽恕!

  眼看他推开了五六个差役,就要朝着别的地方闯,刑部尚书连忙阻止:“杨玉在天牢!天牢的钥匙要去别处才能拿到。”

  他一喊,那孩子才停下脚步,扭头问,当真?

  自然当真,一万个真,他当真是没有说谎的勇气。

  被尚书这么一阻拦,宗令终于及时拦住暴怒的孩子,轻声抚慰,“现在你爹不是好好的吗?就在旁边,你看。”

  沈齐听到动静,确实站在门口看过来,他露面后,原本暴怒的沈知澜终于安静下来。

  宗令苦笑着圆场,“这孩子有些激动,失礼了,没事吧。”

  “一个孩子而已,不至于计较。”刑部尚书拍拍灰,“他怎么了?”

  “受害者。”宗令答道。

  这该怎么说呢?刚才宗令在内室说了大概的经过,沈齐的遭遇真是无妄之灾,会遇到这样的情况,而听完的沈知澜恍惚着,问了三遍罪魁祸首的名字,一言不发冲了出去,就要去找杨玉,宗令慌的拦人,几乎没拦住。

  现在他镇定下来,在脑海中过了一遍,也明白了沈知澜暴怒的原因。

  差一点,就差那么一点,死的就是沈齐了!

  如果不是沈知澜先去找了沈岩,沈岩又立刻赶去撑腰,杨玉犹豫后换了目标,死的就是沈齐了!

  想起这点宗令也后怕,万幸呐。子为父怒,理所应当。就是没想到沈知澜生起气来,生生冒出一身蛮力来,五六个差役都没拦住。!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o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o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